通證經濟模型設計:打破線性結構,樹立分布式思維區塊鏈

                  區勢傳媒 2018-09-03 23:29
                  分享到:
                  導讀

                  在通證經濟模型中,可以設置通證組合,不同通證代表不同權益,就像大貨車、客車、小車、出租車、非機動車、行人都有自己的通行證,有各自的行使權,按照交通規則在道路上有序行使。

                  通證經濟模型還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并無成功案例。不少探討通證經濟模型的言論,進入線性思維的誤區。通證經濟是分布式思維,與線性思維完全不同。通證經濟模型實際上是以通證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設計。從商業模式的角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當前通證經濟模型設計該如何入手。

                  股票模式:低配版的通證經濟模型

                  區勢傳媒Locke在《區塊鏈商業模式——分布式模式:“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中歸納了商業模式的演變:

                  傳統商業模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直線式——中心化——產業鏈 互聯網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網絡式——中心化——產業網 區塊鏈商業模式:“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分布式——去中心化——區塊鏈

                  什么是線性思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是線性思維。目前商業領域的基本邏輯都是線性的,22塊錢購買一個KFC套餐,出讓勞動力給公司每月獲得1萬元薪酬收入,投資人投入100萬元資本獲得一定利潤的回報(也可能虧損)。自由等價交換、權責利對等、風險與收益正相關,這三個原則構成了今天穩定的商業秩序。互聯網的邏輯實際上是媒體的邏輯,通過第三方來買單,增進了產業融合,將多個單一的產業鏈交織成產業網,線性發展成為網狀。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線性依然是今天商業邏輯的主流。這種商業模式簡單、直接、高效、成本低廉、操作性強、風險可控。那么,通證經濟模型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區勢傳媒Locke在《證改:如何設計通證經濟模型?》分析:“通證經濟,實際上是符合人類幾千年以來的權益分化、降維、流動性三大潮流趨勢。”通證經濟不是為設計而設計,而是人類經濟權益發展的必然選擇。換言之,我們現有商業邏輯中的線性結構并不可靠,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

                  以股權為例,在企業時代,股東享有公司股權所代表的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等一切權力,享受股權帶來的利潤收益,承擔經營風險。這是一種典型的線性結構。到上市公司時代,股權則出現分化、降維和流動性三大改變。首先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公司股東直接參與經營,特別是二級市場的股民雖然購買了股權,但是不具有公司經營權。股民的股權紅利一定程度上也被限制了,上市公司不分紅,股民就沒有紅利收益。但是風險方面,股民雖然是股東不直接承擔經營虧損的風險,不承擔法律風險、政治風險。股票市場大大提高了股權的流動性,股民可以通過股票交易退出并獲利。今天公司股權進一步分分化和降維,很多公司都推行股權激勵,采用期權制度和“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公司高管享有期權,不需要承擔經營風險,享受利潤收益。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中,公司創始人的投票權占比可以大于股權占比。

                  上市公司的兩權分離、二級市場的股東權益、期權、同股不同權,這些變化說明權益正在走向分化、降維和流動性,打破了原有的線性結構。通證經濟,完全符合這種趨勢。嚴格上說,上市公司的股票模式就是一種弱版的通證模型,只是股票只代表股權,而通證代表各類權益。

                  美聯儲:通證經濟模型的典范

                  權益分化并非“打家劫舍”般均分思想,實際上是產業分工和權責利均等的規律趨勢,讓承擔責任、做出貢獻(業績)、付出勞動(智慧)的人,匹配相應的權力和收益。產業分工導致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專業化的人來操作,專業化的人承擔責任,必須賦予他相應的權力和收益。簡單理解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匹配相應的報酬和權力。權益分化、降維和流動性,體現了權益分配更加合理、科學和專業,同時也可能出現更多參與者,進而促使分配更加復雜、多變而靈活。所以,通證經濟模型,是一項復雜權益集合的再分配、再激勵工程。

                  沒有這樣的經典案例?區勢傳媒Locke在《美聯儲:通證經濟模型的典范》介紹了美聯儲這一經典的通證經濟模型。作為世界通用貨幣美元的發行和監管機構,美聯儲機制涉及關聯對象之廣泛、利益關系之復雜、權益平衡之合理、實際運作之平穩、激勵效果之明顯,是任何股票、通證經濟模型無法比擬的。

                  美國中央銀行的設立要晚于歐洲國家,主要原因是美國人對中央集權的天然恐懼。這成為美國長期抵制建立中央銀行的重要原因。美國公眾對建立中央銀行的共識達成并不容易。主要有兩種擔憂:一是化解的金融機構可能操縱中央銀行,繼而控制經濟;二是聯邦政府掌管中央銀行運作會導致政府過多干預私人銀行事務。如何平衡這些復雜的利益?如何設計一套公平且具有激勵性的權益分配機制?

                  美國的政治天才在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中,精心設計了一套制約和平衡的體系,于是創立了擁有12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聯邦儲備體系。《聯邦儲備法》的擬定者試圖設計出一種正式的結構,使聯邦儲備體系能夠實現權力在地區之間,私人部門和政府之間以及銀行家、工商業者和公眾之間的分散。最初的分權使得聯邦儲備體系演變為下列實體: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聯邦咨詢委員會以及大約2900家成員商業銀行。我們通常說的美聯儲,一般認為是聯邦儲備委員會,但實際上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聯邦儲備體系”,這是一個分權體系。

                  美聯儲的建立,涉及到復雜的利益網絡:政府包括總統、財政部等,商業銀行包括聯邦銀行、州銀行還有特殊的紐約聯邦銀行,美國公民(美元作為法定貨幣,是美國公民強制使用的“通證”),國會(代表美國公民),各聯邦區,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及機構以及美聯儲本身。美聯儲涉及到的權益體系包括鑄幣權、股權、決策權(準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分紅權、經營權、建議權以及美聯儲主席其它非貨幣政策權力,很多權力關系到每一個美國公民、銀行機構甚至其他國家及機構的權益。

                  美聯儲要平衡這些機構的利益,分配這些權益,實屬不易,讓我們看到一層層看似矛盾又非常合理的權益分配結構。美聯儲作為一家私人機構,由具備公共機構的性質。美聯儲的股東并不具有股東決策權,也沒有利潤分紅。7名委員掌控美聯儲大權,但又不對總統、國會、美聯儲股東等任何實際機構負責。聯邦政府似乎什么也沒做,卻每年分享美聯儲大部分利潤。美聯儲更多時候獨立于政府和國會,但又通常借助政府和國會給銀行施壓。美聯儲通過三個機構將權力分散,但各方利益似乎都照顧到,且具有激勵性。這種通證模式堪稱完美。美聯儲的機制做到了精英治理與分權監督相結合,私有部門的獨立性和公共機構的公共性相結合,權益細分與責任風險相結合。

                  通證經濟:聚焦集權、壟斷、共享經濟三大領域

                  央行是一個權力集中,涉及利害關系非常廣泛、深遠的部門,非常適合通證經濟模型來優化權益結構。通證經濟模型打亂了原有的線性結構,股東享有所有權,但不一定有經營權、收益權,或者享有收益權但不一定承擔經營風險。消費者購買了商品完成了等價交換,卻享有建議權或部分公司決策權。但是現實中,通證經濟模型并非適合所有領域,一般企業都沒有必要設計復雜的權益體系,搞不好弄巧成拙、畫蛇添足。

                  從供給端,權力過度集中、壟斷領域、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主體需要通證改革,如一些央行、稅局、交易所等。如果權益本來比較微薄且分散,則很難再分配、再分化。例如零售,零售利潤比較低,權力等級也低,市場公開透明、等價交易,零售商很難再分配多少利潤和權力給客戶。所謂消費全返,本身是個偽命題,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零售商已經沒有太多利潤和權力分配下去,除非打家劫舍那就另當別論。

                  從需求端,客戶創造價值較大(權益沒有充分體現)、客戶利益關聯度高、客戶替換成本高,這三種情況適合通證改革。

                  互聯網被認為是客戶創造價值大的領域,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使用者,其中共享經濟領域最為突出。有些人認為,知乎的價值都是大V和用戶創造的,知乎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大V和用戶應該分享更多的權益。百度、微信、淘寶里面的大數據都是用戶創造的,應該歸還給用戶,用戶應該掌握私人數據的處置權。這些都可以通過通證經濟模型和區塊鏈技術來改變。是不是有些利潤和權益應該分配給用戶,以匹配他創造的價值,提高激勵性。但是如果權力和利益激勵性不夠,可能效果并不夠明顯,更多起到保障性作用(數據私有且安全),而不是激勵性作用。

                  利益關聯度高的領域越來越多,比如租用三年辦公樓,可能一次性支付半年或一年租金和押金,消費周期比較長。還有購買了一個小區房,開發商一次性收了錢,但是你可能在這個小區持續居住。如果小區一塊用地(綠地)需要重新規劃建設,比如建一個菜市場、運動場、人工湖、游泳館、商場、寫字樓等,關系到每個業主的利益。對于業主來說,應該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參與權或監督權。這種糾紛,在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存在,就是因為業主的這些權益沒有明確和保障。

                  透過股票模式和美聯儲機制,打開我們的視野,顛覆過去的線性思維,讓我們看到,在復雜的利益網絡中權益可以細分、責任可以平衡,同時具備激勵性。通證經濟模型,通過分布式思維重新構建一種權益細分且具有激勵性的機制。美元就是一種通證,持有美元通證的美國民眾,擁有美聯儲的人事決策權(通過國會),享有大部分利潤分紅(通過財政部),同時設定通貨膨脹率目標來考核聯邦委員會,以維護美元的價格穩定,從而保護自身權益。

                  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通證可以上鏈,這就意味著權益上鏈后得到保障。期權、同股不同權,這些權益以通證的方式上鏈后可以安全保存,誰也無法剝奪,還能流動交易。同時,在通證經濟模型中,可以設置通證組合,不同通證代表不同權益,就像大貨車、客車、小車、出租車、非機動車、行人都有自己的通行證,有各自的行使權,按照交通規則在道路上有序行使。

                  權益 經濟模型 美聯儲 權力 線性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