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區塊鏈

                  區勢傳媒 2018-09-03 08:39
                  分享到:
                  導讀

                  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是互聯網經濟的下半場,主要解決生產關系的信任問題。本質上,區塊鏈與互聯網一樣都是通過技術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擴展市場邊界,降低政府干預程度,提高政府調節的公平性,降低資源錯配率,促進價格機制發揮作用。

                  區塊鏈與市場經濟可謂天作之合,一個從技術出發,一個從交易出發,共同追求自由、平等、私有的價值觀。當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揭示了市場規律由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看不見的手”猶如史前計算機有條不紊地調動、配置全球資源在海陸空之間、大街小巷之間川流不息,形成一種近乎生物規律般完美穩定的社會秩序。但是,市場并沒有這么完美,甚至很殘酷。市場經常會失靈,自由競爭過于理想。比如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檸檬市場出現,價格扭曲、品質低下,市場交易成本極高。一旦市場交易成本太高,達到零界點,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受阻,進而容易引發貿易摩擦、巨頭壟斷、價格歧視等。

                  凱恩斯,這位沒有接受過傳統經濟學教育的經濟學家,發明“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并以此為基礎創立凱恩斯主義,主張以政府之手應對市場失靈。后來,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論證,凱恩斯主義破壞性極大,有形之手常常幫倒忙。今天,人們包括經濟學家都很難說清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什么時候該政府出手,什么時候任市場自由發展。

                  政府以其特殊方式影響市場經濟

                  一、壟斷貨幣。貨幣作為市場交易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卻不是以自由競爭的方式存在,長期由各國政府或貨幣當局獨家壟斷,且具有法償性。貨幣是否應該被壟斷,是否應該自由競爭?雖然哈耶克等經濟學家提出此類疑問,但是就連自由主義經濟學弗里德曼依然認為法幣壟斷會靠譜一些。政府或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準備金的控制,對經濟的影響,有時是決定性的。

                  二、政府支出。凱恩斯之后,大政府登上歷史舞臺,政府投資和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非常之大,常常一度破壞市場博弈,引發擠出效應。由于國家競爭和福利國家體制,政府面臨龐大的支出需求,并且呈現擴大化趨勢。當年,美國里根總統上臺,他很明確強調“政府才是問題”,推行供給學派經濟學,但是財政赤字與支出依然居高不下(當時正處于冷戰時期,“星球大戰計劃”占用大量軍費)。

                  三、市場準入。工業革命前一百多年,歐洲國家流行小政府、大市場,自由經濟帶來了巨額財富。但是,英國十年爆發一次產能過剩性經濟危機告誡人們,市場帶來的資源錯配和浪費也是驚人的。我們聽過“倒牛奶”的故事,現實中,如果10家公司在樓下鋪設10個自來水管道、10個煤氣管道、10條電信網絡、10條地鐵軌道,讓他們自由競爭,這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中國的共享自行車,紅橙黃綠青藍紫,顏色都不夠用了,自行車墳墓堆積如山,讓人心疼。市場準入,似乎是調節市場配置的一種有效手段。政府和市場之間,如何各司其職?

                  四、政府職能。政府行使職能本身,也在影響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投資與儲蓄。政府加稅、減稅都在影響企業投資決策,稅收轉移支付影響市場消費選擇。美國政府減稅,有人跑到美國去投資。另外,政府行使社會職能同樣影響經濟。比如干預或鼓勵生育,影響勞動人口供給;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加醫療保障和租房保障,影響醫療和房地產市場走勢,同時也影響家庭消費支出。香港政府給居民提供住房福利,中產階級可以安排更多的消費支出在旅游和學習上。

                  人們選擇政府之手干預市場,相當于當年選擇國家機制解決人類協作危機。國家為什么會出現?人類協作并非易事,交易的成本要遠遠大于掠奪,選擇掠奪或怕別人掠奪的心理,導致人類之間的協作成本極高。最終,人們選擇坐下來商量,成立國家機制,建立暴力機構,由國家來維持人們日常協作。但不幸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機制這一公權力,被掌權者淪為掠奪民眾的暴力私權。但不管怎么說,國家還是人類最不壞的選擇,因為“國將不國”之時風險更大。

                  政府也是如此,市場實在沒有辦法了,然后選擇政府干預。但是,政府一旦干預市場就容易上癮,畢竟像撒切爾夫人這樣英明的政治領袖是罕見的。如今,幾乎沒有政府愿意放棄貨幣政策工具,多數政府都喜歡擴展性的財政政策,哪怕負債累累、危機重重。今天很多經濟問題的根源,已經很難搞清楚,是源自政府,還是市場。

                  有沒有第三種辦法?

                  我想應該有,那就是技術。

                  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包括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信任。由于信息不充分,工廠滿負荷生產而不顧市場需求,19世紀英國屢屢發生的產能過剩性經濟危機。在農業領域,由于農作物、畜牧養殖周期長、收割期短,加上信息不對稱,經常導致產能過剩或不足。但是,今天產能過剩危機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市場信息公開,特別是互聯網引導的信息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市場信息的透明度。企業和個人可以根據充分的市場信息做出相對科學的決策,抑制沖動、非理性行為。

                  技術的作用在于,可以盡可能拓展市場邊界,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一旦市場交易成本極高,就容易引來政府干預,進而以調控之手促成協作。但政府調控的主要問題在于公平性。技術實際上在化解市場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矛盾。目前,互聯網是信息經濟,解決了信息不充分問題,但是沒有辦法解決市場信息不信任問題和調控公平性問題。

                  我們認為,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是互聯網經濟的下半場,主要解決生產關系的信任問題。本質上,區塊鏈與互聯網一樣都是通過技術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擴展市場邊界,降低政府干預程度,提高政府調節的公平性,降低資源錯配率,促進價格機制發揮作用。

                  比如“檸檬市場”,由于信息不信任,在二手汽車、信貸、保險市場中都容易引發逆向選擇,導致價格扭曲、次品泛濫和資源配置困難。這種市場失靈現象,很容易被政府干預。政府可以借此強化征信管理手段,建立全國個人及企業信用體系,壟斷信用資源。事實上,政府壟斷信用資源并不利于市場自由競爭,也無助于解決逆向選擇問題。而區塊鏈技術,借助分布式賬本可以構建屬于不可篡改的個人信用數據網絡,個人通過授權使用,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促進信用資產流轉和高效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解決逆向選擇問題,擴展了市場邊界,也降低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度。

                  雖然經濟危機依然不可避免的發生,但是危機的類型發生轉變。從工業革命時代的產能過剩,到資產泡沫,再到債務危機,技術在預防和化解危機中起到的作用不可磨滅,而政府在危機中的作用存有爭議。近十幾年,次貸危機、債務危機、資產泡沫危機(債務推動)表現突出,根本上是信任危機(信用破產)。而區塊鏈對此無疑有所作為。區塊鏈網絡可以大大促進信息的透明、公開和信任,通過分布式的個人信用數據,降低金融機構的資本錯配率,抑制資產負債表擴張,降低壞賬率,降低債務風險。

                  通證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在區塊鏈技術的推動下,通證經濟大大降低市場經濟的信任成本,將市場交易的邊界擴展到全球網絡,實現資產全球自由流通和高效配置。市場失靈概率降低,市場機制健康運行,降低了政府干預市場的可能性;同時,區塊鏈可以提高政府干預市場的公平性。例如,區塊鏈可以促進稅收征收、使用、轉移支付更加公開透明;促進市場準入機制更加公平科學;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府更加公正高效。

                  市場 政府 自由 信息 選擇
                  分享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