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陳建軍:借助數字經濟,推動浙江大灣區構建數字產業集群區塊鏈
如何創新構建大灣區內外的合理合規的競爭機制,是實現大灣區發展目標的重要保證。
繼粵港澳大灣區后,浙江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初現雛形。近期,浙江省發改委詳細公開了浙江大灣區的建設規劃內容,將其定位為“綠色智慧和諧美麗的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
根據規劃,到2020年浙江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要達到6萬億元以上,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等;且到2035年,浙江大灣區規劃要高水平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公開信息顯示,浙江大灣區的目標定位、建設原則、空間布局、主要任務和推進機制等都呈現出較為詳細的規劃布局,但究竟如何深入落實與推進?特別是在產業升級與區域協同的關鍵領域,還面臨著相關規劃的落地與細化。
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浙江大學區域和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軍。在他看來,浙江建設現代化的世界級大灣區不僅是浙江省的目標,也應該是長三角的目標。新時代背景下,應重點抓住數字經濟,推進傳統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升級,并通過開放經濟的產業鏈關聯,推進浙江大灣區建設,并使之成為若干全球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控制區。
數字灣區是重要特征
《21世紀》:浙江大灣區定位的關鍵詞中有一個“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的概念,你如何理解“世界級”和“現代化”這兩個大灣區前面的關鍵定位?
陳建軍:浙江大灣區的規劃發展目標,是建設現代化世界級的大灣區,客觀地說,這個規劃是契合長三角更高質一體化的發展目標的。所謂的世界級,是以長三角世界級大都市群為空間背景提出的,2008年國務院頒發的長三角區域規劃將長三角定位為亞太的門戶,世界級的大都市群,現代制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的中心,這就是現代化世界大灣區的主要內涵。
可見建設現代化的世界級大灣區不僅應該是浙江省的目標,也應該是長三角的目標。契合浙江的臨灣(海灣)合群(城市群)的地理特征,將浙江省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目標下定義為建設現代化的世界級大灣區,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目標表達,更具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21世紀》:規劃建設世界級和現代化的浙江大灣區,是不是也意味著要將世界三大灣區作為對標的建設對象?
陳建軍:就像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浙江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既然是現代化和世界級的,以既有的世界三大灣區為參照系也是必要的。但是更應該看到,完全用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灣區來套用浙江大灣區的規劃目標,并以此來作為標準,并不合適。
我所理解的現代化有三個特征:一是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現代化,浙江提出數字灣區,這和傳統的灣區形成區別,突出了現代化的時代背景。第二是中國特色,除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還表現在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特征。第三是空間尺度的差異化,比較世界的三大灣區,長三角或浙江大灣區,空間尺度更廣,空間關聯區域更大,城市群之間的空間連接和空間結構更為多元。
協調推動數字產業集群
《21世紀》:浙江大灣區規劃在具體落實發展的微觀層面,規劃著重提到了“產業集群”的推動作用。但當前環杭州灣區的產業多集中在紡織等傳統產業,未來要真正發揮“產業集群”的作用建設大灣區,浙江該推動怎樣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陳建軍:大灣區規劃提出,將浙江大灣區建設成為數字灣區,指出了構建數字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目標。但從現狀來看,浙江省的產業,特別是制造業中,傳統的輕紡工業、機械電子工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仍舊占有很大比重,但我認為這和構建數字產業集群并不矛盾。
浙江大灣區的數字產業集群,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數字產業,特別是數字企業集聚,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企業的集聚。這方面在浙江省內,特別是杭州等地已有較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是促進傳統制造業和數字產業互相滲透、融合,借助數字經濟,推進傳統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升級,并通過開放經濟的產業鏈關聯,使大灣區成為若干全球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控制區,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抗風險能力和核心話語權。
《21世紀》:從浙江大灣區的規劃內容來看,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還包括了城市群建設,規劃要求“未來杭州都市區、寧波都市區等各個都市區之間發揮彼此間的協調作用”。而現實反映出,客觀存在的區域與城市之間的產業類同與競爭的矛盾。該如何認識這一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群建設之間的協調?
陳建軍:大灣區的規劃落實,無論是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城市群的空間結構優化和健康發展都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完善,浙江大灣區規劃的落實,暫且不論灣區外部協調和協同發展,在灣區內部如何處理杭州城西、大江東以及寧波、嘉興等重要的數字經濟及關聯產業集聚區之間的協同發展,以及如何處理區域內部杭州、寧波等城市之間的協同發展,都是關鍵的問題。
個人認為,要實現灣區的發展目標,要解決可能出現的城市發展和園區發展的同質化問題,以及可能出現的過度競爭和惡性競爭的問題,關鍵是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背景下,突出體制機制的創新,創新核心是促進良性競爭規則和共識的形成。
企圖通過自上而下,基于行政手段或先驗性的計劃(規劃)安排,來回避競爭,是低效的和無效的。在當下真正有效率地推動區域與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其實還是有規則、可控制的競爭,這些競爭包括區域之間的競爭、城市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園區之間的競爭,這點我們必須清楚。競爭是絕對的,合作是相對的,合作是為了更好的競爭,更有秩序的競爭,更有規范的競爭。
總的來說,只有競爭才有創新,才有發展,同時競爭也進一步推動合作。除了規劃中提出的“三層主要協調機制”外,如何創新構建大灣區內外的合理合規的競爭機制,則是實現大灣區發展目標的重要保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