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交易之后,側鏈FIBOS上線,IBO時代來臨?區塊鏈
雖然IBO確實能幫項目方和用戶省去上幣費和交易手續費等費用,對項目方跑路的現狀也會有一定限制,但是如果就此看低它的風險性,那無疑會被套牢鎖死。
知道IBO是啥意思嗎?
如果不知道,那你可就歐特(落伍)了。
這里的IBO可不是InternetBar.org研究所的簡稱,而是繼ICO之后,幣圈出現的又一種新的眾籌方式。
8月28日,EOS側鏈FIBOS主網上線。一時間,參與人數眾多,在幣圈可謂是紅極一時。而EOS也因此一路水漲船高。從8月28日至今,EOS價格已經從5.5美元左右拉升到了6.5美元附近,同比上漲了10%。
各種新模式的層出不窮,讓人們不得不感嘆幣圈的日新月異。對此,有人說:“在這個圈子里,你只要離開一天,就跟不上節奏”。
甚至有人斷言,ICO已經淪為過去,IBO將會徹底顛覆先有的ICO模式。以前是ICO發行代幣和交易所流通代幣。現在,是屬于IBO代幣的時代。FIBOS的IBO融資模式已經為EOS的暴漲之路指明了方向。拿好你的EOS,暴漲可期。
那么,IBO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竟能讓人如此期待。接下來,讓我們深挖IBO,順便聊一聊FIBOS的代幣FO到底是什么。
價值1.5億美元的公式
無論是說IBO還是Fibos,都離不開底層的班科協議。
IBO全稱為Initial Bancor Offering,而其中的Bancor就是“班科協議”。
Bancor是一個以太坊上的ICO項目,2017年5月眾籌開始,在短短三個小時就通過ICO籌得390000個ETH,市值1.5億美元,打破了ICO歷史記錄。
了解Bancor的人都知道,Bancor是通過軟件代碼程序來管理,用其中的算法計算率,自動地讓市場流通性保持在一個良性的狀態,就算是流動性很差、交易深度很小的幣種。
班科協議使用支持智能合約的以太坊區塊鏈,為其代幣內嵌價格發現和流動機制。而智能代幣是Bancor的核心。利用程序化來調整供需,公式會重新計算。從而維持智能代幣和它的Connector(準備金)的價格平衡在一定比率。
這里首先要理解“智能代幣”的概念,“智能代幣”是一種標準的 ERC20 代幣,它們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實施班科協議,自動促進價格發現并提供持續的流動性。
“智能代幣”持有至少一種其它代幣。這種被“智能代幣”持有的代幣稱為“準備金”。這些“準備金”可能是 ETH、任何 ERC20 標準代幣或其它“智能代幣”。
Bancor是第一個智能代幣,其它智能代幣通過持有 bancor 作為準備金而鏈入班科網絡,鏈入班科網絡后即可應用價格發現機制。比如Fibos的代幣FO,就是一種智能代幣,而EOS就是其“準備金”。而這兩者之間的兌換比率就是用Bancor的公式來計算。
發現價格、提高流動性。這就是班科協議出現的主要原因。
FIBOS提供的新思路
既然已經大概了解了班科協議,那么FIBOS對班科協議的運用,致使IBO模式的興起,就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Bancor最先進入人們視野是在RAM交易大火的時候。也正是由于Bancor算法的引入,才讓熱度降低的EOS再次成為幣圈的焦點。
而前幾天側鏈FIBOS的代幣FO也是采用這種方式發行,初始比例為1EOS=1000FO。很快,Fibos池就獲得了85萬EOS注資。
截至今日,只用了短短幾天,兌換比例就從1EOS=1000FO,下降到了1EOS=450FO。
從FIBOS機制來看,IBO就是項目方利用bancer協議,直接對接代幣池和基金池,產生對應的兌換關系。投資者如果想要買代幣,直接就是人機交易。
雖然Fibos的開發團隊似乎并沒有什么盈利方式。既不像交易所有上幣費和手續費,也不像其他的項目方,可以通過ICO募集一大筆資金。但是就像比特幣剛出現的時候,先行者的獎勵往往是豐厚的。
Fibos的開發團隊在開放兌換之初,就可以用1EOS換取1000FO。如果Fibos的開發團隊在前期積攢了大量FO,那么隨著Fibos的逐漸火爆,FO價格一路飆升,那Fibos的開發團隊就會賺的更多。
這就讓人們對IBO的進步意義展開了聯想。
首先IBO可以去交易所化。正如RAM不用去交易所交易,全部在EOS錢包交易一樣,FO也是在Fibos的錢包交易。在Fibos官網的FO兌換教程中。就是通過注冊Fibos的錢包,從而在去交易所的基礎上,完成EOS和FO的自由兌換。
由于無需上交易所,項目方可以免去上幣費用和市值管理費用。交易都屬于人機交易,所以無需擔心流動性,隨時可以買賣,并不存在交易深度的問題。而且發行環節和流通環節透明,用戶想買必須到代幣池中購買,會有鏈上記錄。項目方按照需求向基金池釋放代幣,也會有鏈上記錄。
其次,IBO開創了新型募集資金的方式。創始團隊早期花錢買自己的代幣,然后通過好好做項目等方式提高幣價,后期就可以靠賣幣維持團隊運轉。這一募集資金的方式,相比于ICO則顯得更加可靠。
傳統ICO項目方募集的資金可以任意使用,而IBO就不一樣了,眾籌的資金鎖在Bancor協議里,大家都看得見,如果項目方要跑,散戶估計跑得更快,如此一來,減少了項目方拿錢就跑路或不干事的風險。
最后,以EOS作為“準備金”,相當于會鎖定一定量的EOS。這對于EOS的短期拉升,具有一定影響。而且如果越來越多項目像Fibos這樣進行IBO,EOS的需求會大量增加,同時鎖定的EOS也越來越多,目前節點投票已經鎖定了3.7億個EOS,加上后期推出的CPU和NET抵押借貸功能,再次鎖定大量的EOS,到時候EOS流通量會變得非常少。
IBO局限
因為有前車之鑒,很多RAM的踏空者對Fibos抱有很大敵意。
還有人對IBO和Bancor提出異議,其認為,既然最后價格會穩定在一個供需平衡狀態,一潭死水。那么用原有定價機制又有何不妥,不需要用科班。科班就是前面的割后面的人韭菜的。
都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但是在幣圈,則是先入者賺錢,后入者被割。
可以看到的是,IBO并不能作為韭菜的保護傘。無論哪里都會有投機者,而且隨著市場反應的逐漸火熱,各種跟風IBO也會接踵而至。
對此,Fibos開發者響馬也表示,其代幣FO采用的是Bancor算法來分發,使用EOS來兌換,截止目前FO價值已經翻倍。但因其兌換繁瑣且風險極高,不建議投機者參與其中。
雖然IBO確實能幫項目方和用戶省去上幣費和交易手續費等費用,對項目方跑路的現狀也會有一定限制,但是如果就此看低它的風險性,那無疑會被套牢鎖死。
買入數量每增加一個價格就相應增加,反之減少,結果EOS內存被拿來投機炒作,前期買入的獲得超額收益,沒及時跑的就很慘了。截至到9月1日,EOS內存從高點到現在跌了7倍左右。參考RAM的崩盤就可以發現,在這一場博弈中,高位接盤從而導致血本無歸的人并不在少數。
兼聽則明,靜觀其變。再好的技術和算法用在錯誤的地方也是毫無作用,所以,對于用戶來說,前提必須是找到一個真正有用的地方。就如響馬所言,用不上的話,不要兌FO。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