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區塊鏈”被亂用致風險頻發,監管將繼續加強區塊鏈
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云峰表示,“提示風險,說明行業內有很多打著區塊鏈旗號行騙的‘空氣幣’傳銷項目,不排除后續監管措施加碼。”
近期,防范虛擬貨幣風險傳導的政策不斷下發。《證券日報》記者發現,繼上周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文提示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后,各地相關部門也陸續發布風險提示。嚴防金融風險,虛擬貨幣監管范圍和力度進一步加強。
對此,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陳云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提示風險,說明行業內有很多打著區塊鏈旗號行騙的‘空氣幣’傳銷項目,不排除后續監管措施加碼。”
北京、深圳互金協會
加入提示風險“陣營”
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文中稱,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網絡化、跨境化明顯;二是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三是存在多種違法風險。
隨后,《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各地陸續開始發布類似的風險提示,如8月30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ICO”及其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穩中提示各互聯網金融企業,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共同主動抵制和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ICO”及其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集資行為和活動。
早在今年2月份,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就提示過虛擬貨幣跨境ICO(代幣發行融資)等風險,提醒金融消費者認清其中金融風險,不得跨境參與非法集資、跨境洗錢等犯罪行為。年內二度提示風險,可以看出北京對虛擬貨幣強監管的態勢。
不僅是北京,同日海南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官網轉發了披露8月24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在8月28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以“區塊鏈”、“虛擬貨幣”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提出風險如下:“虛擬貨幣”易成為違法犯罪的工具、此類活動存在多種違法特征、投資者炒作“虛擬貨幣”易虧損本金、“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呼吁各會員單位以及從業人員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監管規定,自覺抵制任何與所謂“虛擬貨幣”以及偽“區塊鏈”相關的非法金融業務活動,遠離市場亂象。
“區塊鏈”被亂用
致風險頻發
為何監管部門此時連續提示虛擬貨幣風險?陳云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提示風險說明行業內有很多打著區塊鏈旗號行騙的“空氣幣”傳銷項目,不排除后續監管措施加碼。
陳云峰認為,這個時間節點發布這樣一份風險提示,一方面由于越來越多的“區塊鏈項目”“爆雷”、項目方跑路、投資者維權事件頻出,已經引起公安部門的調查關注,另一方面,以虛擬幣、區塊鏈名義融資的“套路”已經為相關部門掌握,從公告內容上來看就已經非常清楚,其中明確提到“代投”、“境外服務器”、“糖果”、“大V站臺”等等。
事實上,早在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文前,對“幣圈”強監管就有先兆。8月21日,區塊鏈自媒體迎來“地震”,火幣資訊、深鏈財經、大炮評級、幣世界快訊服務、金色財經網、火幣區塊鏈、每日幣讀和TokenClub等區塊鏈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被永久封號。彼時,有知情人士透露,此部分微信公眾號觸碰紅線,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雖然之后某些被封自媒體再開新號。但幣圈面臨清理整頓的說法還是不脛而走,往日熱鬧嘈雜的幣圈陷入沉寂,某些法律邊緣游走的區塊鏈媒體和項目方集體噤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